科学基金制在我国有效实施20年以来,资助了包括化学化工类项目在内的众多研究课题并取得丰硕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各领域基础研究的进程和应用技术开发的步伐。在上周举办的20周年庆典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其所资助的重点项目成果进行了盘点和总结发布。本版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化学、化工类重点研究成果予以介绍。
中国环氧丙烷消费量近年来正以年均12%的速度大幅增长,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目标市场。由于缺乏先进生产技术等原因,我国环氧丙烷产品长期供不应求,每年以衍生物的形式大量进口。不过,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下,在反应控制相转移催化用于烯烃环氧化反应研究中取得了系列成果,有望最终打破这一局面。
环氧丙烷主要用于生产聚氨酯、不饱和树脂和表面活性剂等,是丙烯的主要衍生物之一,可生产的下游产品近百种,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目前世界环氧丙烷年产量约450万吨,我国年产量仅有30万吨,且生产装置规模普遍偏小,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据了解,工业化生产环氧丙烷的技术主要有氯醇化法和共氧化法,氯醇法存在环境污染,共氧化法则有副产品过多问题。这两种工艺在环氧丙烷生产能力中约各占一半,而我国主要是以氯醇化法为主。长期以来,开发环境友好、副产品少的丙烯氧化制环氧丙烷的技术,一直是国内外化学家努力的目标。
在科学基金的持续支持下,大连化物所奚祖威研究员经过多年研究,终于在'反应控制相转移催化用于烯烃环氧化反应研究'项目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反应控制相转移催化'理论;发明了活性高、选择性好、易分离回收、可循环使用的反应控制相转移催化剂。
2001年5月,该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审稿人认为这是一个'梦寐以求的化学反应',是'具有环境最友好体系'的研究工作。文章发表后,在国内外学术界及工业界引起很大反响。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认为,该成果是丙烯环氧化的重要路线,是对均相催化科学的创新发展。
大连化物所在此基础上,将蒽醌法制H2O2过程与反应控制相转移催化丙烯环氧化反应耦合,开发出弥补传统氯醇化法和共氧化法工艺存在的污染环境和联产副产品的不足、既经济又环境友好的环氧丙烷生产新技术。
该方法是利用工业生产的H2O2,在磷钨杂多酸盐催化下不经分离直接用于丙烯选择性环氧化。所用的磷钨杂多酸盐催化剂在H2O2的作用下转变为可溶,在均相条件下催化烯烃环氧化;当H2O2随着反应完全消耗时,催化剂又从反应体系中析出,易于分离回收再用,从而解决了这一反应过程中长期悬而未决的技术难题。
据介绍,奚祖威课题组借助氧气、氢气体系,直接转化丙烯生成环氧丙烷,整个过程只消耗了H2、O2和丙烯,所得产品几乎均为环氧丙烷和水。该工艺典型的运转条件为65℃、6个小时,丙烯转化率可达89%,生成环氧丙烷的选择性为95%,几乎无副产物生成。
该项目已取得5项国内专利授权,同时申请了1项国际专利,2004年曾获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专家的鉴定结果表明,该成果整体居于国际先进水平。经过进一步的应用研究,大连化物所又将反应控制相转移催化剂用于环己烯氧化制环氧环己烷的工业生产过程中。